查看原文
其他

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在中国竟成“应试教育”?




-1-

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在中国竟成“应试教育”?


很多课程进入中国后似乎都会出现异化,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的 IB 也不例外。7 月初 IB 大考成绩刚出炉,排名和比较就开始了,让人不由产生“应试教育觉”的错觉。对 IB 成绩进行排名是否有利于 IB 课程在国内的推广和发展?


  • 支持者:IB 成绩排名符合中国国情


对 IB 成绩进行排名,显然符合中国家长的需要。


家长蒋成认为,“现阶段进行 IB 成绩排名是合理的。”国内高中用成绩排名,学校优劣一目了然。把熟悉的方法沿用到陌生的领域,是人之常情,也是合理的。


虽然大家都知道唯成绩排名论是不对的,但这很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IB 在国内的曝光率太低,IB 学校本身并没有可以量化的数据供媒体、家长进行参考。媒体只能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单一的资料,基于成绩做排名。


呼吁更加透明的办学,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家长的心声。蒋成在讨论时说,IB 体系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应该更加开放,增加一些校园开放日,学校的教材、师资、教学体系,向家长和社会多宣传一些。


  • 反对者:排名不对,排名不准


来自瑞士 IB 学校的 DP 中文 A 老师洪瑜沁非常反感对 IB 成绩进行排名,认为这是 IB 功利化的推手行为。


她说:”在瑞士学生的成绩是隐私,只有学生和家长能看到,所以不可能对 IB 分数进行排名。我们同样不鼓励学生进行分数上的攀比,也要求老师和学生对成绩保密。在中国家长的强烈要求下,极少数招生中介会根据自己获得的资讯,提供 IB 成绩的及格率和平均分。”


Athene 对排名感到很困惑,“现在中国官方已经不允许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了,那怎么 IB 又开始宣传高分学生和排名了?我们是不是把一个好好的国际教育,又活生生弄成了‘洋高考’?”


她认为,唯分数至上的危险还在于,过分看重分数总会有人钻空子。“我能理解 IB 学科补习,但是我不能接受 EE(论文)还要找枪手写的现象。这还是我们热爱和推崇的 IB 教育了吗?如果为了考高分,学术诚信的底线都可以不要,那我们还有什么可引以为傲?”


虽然大家对媒体公布的排名非常关注,但媒体的自我披露的信息来源是这样写的:官方和部分学校的提供的部分数据,数据不全但准确。这句话本身就有逻辑漏洞。这种基于不完全并且没有第三方验证的统计数据,本身就是不客观的。


来源

蓝橡树 《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在中国竟成“应试教育”?


-2-

关于依法切实治理超级中学的三项建议



要让我国基础教育有好的生态,就必须看清超级高中的实质。超级高中不但恶化升学竞争,还带头违规招生、违规办学,是教育生态的“杀手”,因此,要把治理超级高中作为当前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点工作。


以下就治理超级中学提出三条建议。


首先,应严格控制高中招生规模,治理超大规模高中、大规模高中。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建议把 6000 人以上高中定位为超大规模高中,把 3000 人以上高中定位为大规模高中。应消除超大规模高中,控制大规模高中,明确要求高中办学规模不得超过每个年级最多 1000 人( 20 个班)。这是改革高中育人方式,对高中办学规模的要求。


当前,必须消除万人高中,并让现在每年招 3000 以上学生的高中逐渐减少招生到 1000 人。应该明确治理的时间节点。消除超大规模、大规模高中,这是转变地方政府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政绩观的抓手。


其次,应严格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治理公办民办不分的办学。近年来中央政府教育部门已经反复反文,要求治理这种办学乱象,但由于有地方政府为这类打造升学政绩与发展“超级中学经济”的违规招生、办学行为撑腰,超级中学底气十足,并不把规定当回事。因此,必须追究地方政府纵容违规行为、不履行教育职责的责任。


再次,在控制超级中学招生规模的同时,结合本地区的生源分布,科学确定高中学校的招生区域。建议除直辖市外(北京、上海和天津近年来的中考人数都在七八万人左右),我国应该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的公办高中招生,只能在地级市范围内,不能超出地级市区域。这不但可遏制中学的掐尖抢生源乱象,也可为恢复各地教育生态,办好各地的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来源

澎湃新闻 《关于依法切实治理超级中学的三项建议》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956457


-3-

李吉林最后的守望:

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



7 月 18 日下午,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 81 岁。


今年 4 月初,李吉林因病必须住院治疗。她没有犹豫,第一时间选择了和她的工作地点,她牵挂的孩子只有一墙之隔的南通市中医院。住院的当天,李吉林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


据相关病区的医生护士回忆,李吉林住院后,每天早上,她都要打开窗户,坐在床上,聆听窗外孩子上学时的熙熙攘攘,聆听每日学校上下课铃声的清脆嘹亮,聆听隔壁学校发出的每一丝声响。


听到动情时,她还会慢慢从床边站起,看看她最牵挂的儿童。她曾和自己的徒弟聊天说:“我在这里能够看到你们,当我看到你们在伏案工作,看到孩子们在开心玩耍时,我就放心了。”


李吉林在生病住院期间,仍旧想着自己的工作。每次有同事来探望她时,她总要和他们讨论工作,讨论自己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在哪里还要修改,在哪里还可以优化。


多位经常探视李吉林的同事回忆道:“李老师只要看见我们来,在病床上的她就拉着我们聊孩子,聊工作。我们都会发现这时的李老师,连眼睛中都透出着力量。当被医护人员和陪护家属劝阻后,李老师眼睛会暗淡,情绪会低落,但她随后总会加上一句‘快回去工作’。”


2009 年,李吉林在《行者的温暖与快乐》一文中写道:“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已奋然前行 30 年,围绕儿童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心无旁鹜,从不敢懈怠。30 年来,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休息日,无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我也都习惯坐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工作着,心里觉得特别恬静而清新。因为想的,读的,写的就是‘儿童’两个字。”


一生为了儿童,一生奉献给儿童,一生为儿童研究儿童,李吉林做到了。


李吉林语录:


我看山看水小学最美,儿童最让我爱恋。从此,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所谓“学做人”,我以为就是让孩子首先懂得如何对人、对己,进而懂得如何对公、对私,以至如何对待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

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变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那真是如诗如画!

是教师,也是诗人。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来源

星教师 《李吉林最后的守望: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

江海晚报 《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因病逝世,享年 81 岁》


-4-

朱永新对话苹果教育首任掌门库奇:

未来教育如何变革?


近日,苹果公司首任教育掌门人约翰·库奇首次来华,对话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开启头脑风暴,就未来教育与学校的发展模式与革新,展开深入探讨。


Q:朱永新:互联网的发展对时间、空间都有产生极大影响,对学校教育有何冲击?未来是否依旧需要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新课堂,帮助数字原住民更好的学习?


A:库奇:目前在教育之外的其他方面,技术已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美国公立学校系统成立于 1912 年。公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并不是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培养他们适用于工作的能力,“能够把他们父母那辈的工作做到极致”。一位在 NASA 工作的宇航员研究,在幼儿阶段拥有创造力的高达 98% ,成年阶段仅剩 2% ,其中最重要因素是教育系统,那么我们要反思教育系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未来,学习应该更具灵活性,学校的形式可以发生变化,基于小区建立微型学校。教育的变革一定是自下而上的,家长拥有更多选择,倒逼教育变革。


朱永新:我认为教育的变革还是要自上而下的。未来将是自主来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的时代。每个人需要学习赋能的因素和方向不一样,因此学校机构、学校形态和教学内容都要进行革命性重构。在中国,政府能够更好的推进教育改革,自上而下的力量会更强大。


Q:朱永新:《学习的升级》里面提倡个性化学习,主张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其实这个观点中国古代圣贤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倡过,可是一直没能实现。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在今天互联网改变社会的背景下,会不会比过去更有可能实现?


A:库奇:我书中有个案例是这样的,在芝加哥一个学校,一个班学生存在六种不同等级阅读理解水平。如果教师备课顾及班上每个学生,平均每星期要耗费 40 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但如果可以利用好科技,用大数据去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个人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同时根据学生数量和课室大小去设计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很多时间和资源。这是技术赋能教育的一个表现。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有个教育公司,对苹果商店的所有教育 app 做了深入研究分析后,分别给某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个性推荐,让他们每天坚持学习 1 小时,跟踪半年后发现学生的成绩平均提高了 39% 。


还有一点想补充是,我发现中国有一个很强的文化优势,就是家长对课外的补习班或课外活动的接受程度普遍偏高。这其实是家长意识到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因此,如果将校外个性化教育带入传统学校,中国这种教育变革会比美国发生得更快。


朱永新:您说中国的这点优势其实我不太认同。我认为未来学校没有校内校外之分,整个教育系统应该是打通的。新东方好的英语教育可以放到课堂,学而思好的数学也可以放到课堂。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课程,然后让学生选择。所有的教育资源提供方只要是高品质的,不一定要分校内校外,应该是打通的,合二为一的。


Q:朱永新:《学习的升级》一书中提到:相信每个人都能成就非凡。但具体某些学校实操层面时,很难做到每个孩子都被认可。您觉得这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A:库奇: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孩子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教育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学生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教育者没有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得以展示自己的潜力。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往往不在于他们有没有潜力,而在于教育者如何看待和激发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们潜力的实现。


一定要找到激发学生的点(内在动机),现在的学校更多的还是关注外在动机。对教育者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更好地理解潜力和自身偏见,这样才能进入重塑教育的下一个阶段——激励孩子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潜力。


来源

新学说 《朱永新对话苹果教育首任掌门库奇:未来教育如何变革?


-5-

马云:老师的眼界,就是学生们的眼界



7 月 15 日,2019 马云乡村人才计划启航典礼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马云在典礼上致辞,表达了对教师和对教育的思考。


  • 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给老师最好的教育


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实施的第一天,我们在想,如果我们要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给老师们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在老师的培训、老师的成长上去下工夫。


我也听说在座有一位校长,刚刚在以色列游学回来,在以色列的时候,到了死海去体验一下,死海的水非常咸,他呛了一口水,结果喝了五瓶矿泉水,才把咸的味道给洗淡了。当他回来给学生们讲科学课,讲浮力的时候,就讲了这五瓶矿泉水的故事,所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更加有生活体验。


其实,老师的眼界就是学生的眼界,老师的胸怀就是学生的胸怀,老师的情绪也是孩子的情绪。


  • 教育需要有勇气、担当和判断


教育的背后是学校、是老师、是家长,还有社会的担当,如果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是责任和担当,那么教育首先必须有责任和担当。教育需要有勇气、担当和判断,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真正为孩子们好、为孩子们一辈子负责任。


我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山西的地理老师,带着孩子们骑自行车到上海的新闻,我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了。在老师还没有出发之前,他的同事、他的校长都非常紧张,家长都已经气得进了医院,但是我心里特别佩服这个地理老师。


在今天,很多老师的压力非常大,学校的压力非常大,我相信谁都怕担责任,但是这个地理老师依然有勇气带着孩子远行,我心里非常佩服。这个年轻的老师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他们有探索未来的能力,而做了这样的决定。


经常有人说,现在不合格的老师很多,其实不合格的家长更多。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过去我们担心孩子变成了温室里面的花朵,而现在越来越多家长的倾向,是把孩子放在无菌室里面进行培养,这样是害了孩子。


  • 教育最大的挑战,是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近也有很多关于老师惩戒学生的探讨,我在网上也关注到了。


教育有油门,有油门的东西就得有刹车,惩戒就是教育的刹车。


不是老师要惩戒学生,是规矩要惩戒那些学生,学生不是向老师低头,而是要向规则低头、要向真正良好的、有价值观的素质去低头。


教育最大的挑战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我和以色列教育部部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以色列小学生有野外生存、沙漠生存的课程,孩子们会有危险,但是教育不是确保孩子没有危险、不出问题,教育是为了教育孩子们未来怎么去面对危险、怎么去面对问题。


来源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马云:若老师没有惩戒权,就像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


-6-

《银河补习班》告诉你:

好的亲情自带成长属性



这几天,一部和亲情有关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一上映就引起了热议。


《银河补习班》情节围绕一对父子展开:爸爸马皓文,曾经是全市著名的桥梁工程师,却因为一个意外错失了儿子马飞七年的成长。


回归后的马皓文独自承担起了儿子的教育任务,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 无保留的爱和相信


电影中,马飞童年时对地球仪和模型飞机产生兴趣,父亲马皓文便不断带他参观航空展、观看战斗机飞行。


成长路上不断告诉儿子“一直想,一直想”。教会儿子独立思考,不局限于眼前的分数和习题,帮助儿子把做飞行员的梦想深植于心。


我们每个人都想过未来上哪所大学,在哪里工作。但最重要的是,让你的成长经历与梦想实现的路径吻合,你的渴求与期许就会成为必然。


家长每天都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孩子怎么会喜欢看书呢?《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给出的答案是:以身作则。


电影中,马飞夜里问爸爸,我现在是该看书了吗?马皓文回答:“你自己的事儿,别问我。”说完就继续伏案工作。


有这样的父亲在前,儿子自然就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这就是以身作则。这种影响,不光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更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永不放弃的坚韧力。


马皓文对儿子的信任和鼓励可以说贯穿了儿子的整个成长之路。


他最常对儿子说的话就是“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儿子考试发挥失常,他没有责骂,而是带儿子去郊外散心,调整状态;那句当着全校师生喊出的“我的儿子将会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也成了马飞日后无穷的精神动力。


做父母,不只是生育的那一刻,而是同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都渴望孩子成才、成功,却总是把目的挂在嘴边,却忘了“清华北大不是目的,是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父母同步成长。


来源

半月谈 《<银河补习班>对你说:好的亲情都自带成长属性》


-7-

一周教育政策聚焦


国务院新规: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中小学课堂……


7 月 15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指出,目前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群体的突出问题。针对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分别从个人、学校、家庭、政府四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


《意见》指出——


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与学校负责人奖惩挂钩。


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中小学校食堂禁止提供高糖食品,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


教育部等三部门:争取到 2020 年底全部消除 66 人以上超大班额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


《意见》实施范围,消除大班额应以城镇为主,寄宿制学校建设以乡镇为主,小规模学校建设应为规划长期保留的乡村学校。


《意见》实施主要目标,是用两年时间,争取到 2020 年底,全部消除 66 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现有 56 人以上大班额,全国大班额比例控制在 5% 以内;科学合理设置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办学条件达到所在省份基本办学标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教育部发布首个在线教育规范,公办教师告别“赚外快”


7 月 15 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发布首个全国性在线教育规范文件。这一针对在线教育企业的全国性监管文件对企业备案、收费标准、教师资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其中主要内容如下:


对于所有进校园的 APP ,实施“黑白名单”制度;


规范收费标准,即规定在线教育企业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 60 个课时或时间跨度超过 3 个月的费用;


规范教师资质,对于学科辅导类教师,要求必须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且不得是公立学校教师;对于身在中国的外籍教师,要求必须持有外专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发放的专家证明;对于身在外国的在线外籍教师,必须提供学历证明及相关的教学能力证明。


除了互联网 ICP 备案外,要求在线教育企业的实体运营公司必须于所在地的省教育厅进行备案。


来源

光明社教育家 《国务院新规: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中小学课堂……》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等三部门:争取到 2020 年底全部消除 66 人以上超大班额》

虎嗅APP 《教育部今日将发布首个在线教育规范,公办教师告别“赚外快”》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1~18岁,如何防止孩子过度沉迷手机

“妈妈, 我的脑子转不动了”:抢跑赢得一时,可能毁了孩子一生……

学生的内心藏着花鸟虫鱼、日月山河,和你看不见的风物!


责编 | 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